更多服务
媒观宜昌
日期:2023-02-19 浏览

2月18日

《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日报》《湖北日报

聚焦宜昌

↓↓↓




新华每日电讯

2月18日 01版


媒观宜昌

全文如下

大江奔涌奋楫先
湖北加快建设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记者惠小勇、李鹏翔、徐海波、侯文坤
春风拂荆楚,万物繁茂;大江涌新潮,千帆竞发。
2506个、4460亿元、15492亿元,这是湖北今年一季度集中开工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数、年度计划投资和总投资,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593个、779亿元、1365亿元,创下单季新高。
重大项目“纷纷开工”,企业生产“争分夺秒”……兔年伊始,荆楚大地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干事创业气氛,释放出铆足干劲、奋发作为的鲜明信号。
护好“一江水” 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清晨,一抹朝阳唤醒位于湖北省当阳市坝陵化工园清平河片区的铜化集团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工地。机器轰鸣声渐起,工程车来回穿梭,各类施工设备有序运转。
这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5亿元,占地约1800亩,污水处理设施设计齐备,目标产品包括电子级磷酸等,有望成为全国第二大精制磷酸企业,推动当地传统磷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升级。
绿色,是湖北高质量发展路上不变的底色。兔年伊始,湖北“新春第一会”上,印发了《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行动纲领,明确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促进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走进长江边的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厂区,一片绿意盎然,看不出这是一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钢铁厂。在操业集控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工厂各个生产环节的实时画面、数据。
以前分散在全厂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114个操作室集成到一起,工序没有减少,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却大幅提高,让智慧炼钢、数字化炼钢、转炉自动出钢等成为现实,改变了对传统钢铁产业“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
绿色钢厂与一江碧水在这里交相辉映,是湖北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提升“含绿量”的一个缩影。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深入推进,位于“长江之腰”的湖北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襄阳比亚迪产业园的生产车间内,同样是一派忙碌景象。“产业园设计有16条动力电池生产线,我们按照每15天投产一条的目标推进。”襄阳高新区比亚迪项目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王明超介绍,16条生产线预计今年5月全部安装完毕,届时可满足60万辆整车装配,年产值将达14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湖北实实在在谋划实施一批“含金量”更高、“含绿量”更足、“含新量”更多的好项目,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
1月底,湖北省集中开工的一季度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中,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投资占比58.2%,基础设施投资占比29.8%。其中,东风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等重大产业项目1582个,襄宜高速等基础设施项目581个。除此之外,还有武汉儿童医院光谷院区等社会民生项目236个,清江水系联通修复二期等生态环保项目107个。
共谋“一盘棋”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湖北东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个城市有了一个共同的“城市中心”——武汉新城。
1月31日,武汉新城30个重大项目全面开工,这意味着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迈上新台阶。湖北又一区域发展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曾诞生中国第一根光纤、中国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的“中国光谷”一直以来都是湖北创新创业的热土。如今,光谷之“光”正照亮更多周边地区。
从光谷出发,一条条加粗、拉长的产业链连接起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等城市,链接出三条千亿产业大道、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一条世界级科创大走廊正在加速形成。与“中国光谷”毗邻的鄂州市,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优先发展电子产业,仅葛店经开区就有光电子信息项目30多个,总投资超329亿元;在黄冈,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已开园运营,聚焦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医疗器械、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在黄石,全球每3部智能手机中,就有1部用到黄石的印刷电路板(PCB),每100台新下线汽车中,有15台用到黄石PCB……
除了位于湖北东部的武汉都市圈,在湖北西部,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也正在形成。一个西北,一个西南,构成支撑湖北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湖北今年一季度集中开工2506个重大项目中,襄阳都市圈项目520个,总投资3369亿元;宜荆荆都市圈项目754个,总投资4384亿元。
以三大都市圈为引领,湖北力争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畅通“双循环”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2月7日13时许,鄂州花湖机场,一架客机腾空而起,飞往上海。开通运营仅半年时间,花湖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厦门、重庆、温州、济南、广州、哈尔滨、大连、海口等10个城市的客运航线8条,开通至深圳、上海的全货运航线2条。
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花湖机场的客货航线网络今年将进一步完善,计划开通国内客运航线10条、货运航线40条,此外还有国际货运航线4条。
定位为货运为主的花湖机场与100多公里外的武汉天河机场错位发展,协同联动,构成湖北航空客货“双枢纽”格局,带动武汉都市圈发展,提升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湖北虽有“九省通衢”的便利,但也曾遭遇“不沿海、不临边”的烦恼,产品出口多经长江水运至东部沿海城市“借船出海”。
2017年4月,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越来越多曾为“出口难”犯愁的企业,找到了快速“出海口”,实现通江达海,将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
如今,荆楚大地上,国际货运航线不断拓展,中欧班列(武汉)年开行量创下历史新高;高速公路不断延伸,高速铁路开进大山;铁水联运日渐完善,水运港口千帆竞发……畅通国际大通道,湖北实现家门口链接全世界,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统计显示,今年1月份,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发运74列,其中开出18列、到达56列,累计发运8270标箱,分别同比增长208.3%、28.6%、460%、40%。”在中欧班列(武汉)的始发站和终到站——武汉吴家山站,车站的货运负责人刘宏涛刚刚度过了一个忙碌的1月份,连春节都没有休假。这个汉丹线上曾经不起眼的货运三等站,因中欧班列而变得越来越繁忙。
因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而带来的还有“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特色相异、优势相补”,湖北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以更高性价比的方式,参与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国内消费者能够更便利地买到国际货,国际消费者也能更便利买到中国货。
在癸卯兔年湖北“新春第一会”上,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以花湖机场建成投运为契机,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努力从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风好正扬帆,奋楫逐浪行。
踏着春天的脚步,湖北以更加昂扬奋发的姿态和实干争先的劲头,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路径。


经济日报

2月18日 06版

全文如下

湖北宜都3年推出56项
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

小切口改革带来大变化

记者柳洁、董庆森

媒观宜昌位于湖北宜都化工园内的东阳光药业公司磷酸奥司他韦制剂车间。徐磊摄

2月6日,在宜都市政务服务中心新开办的综合窗口,市民易冬梅仅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就成功为父亲办好了社保和医保退休业务。她说:“以往办事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楼上楼下跑多个窗口,如今在综合窗口一次就能办完,特别方便!”
让易冬梅感受到服务“加速度”的,是宜都市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改革。为解决部门业务分块、窗口分散、群众跑多个窗口等问题,宜都启动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改革,将原有的人社、不动产登记、医保、综合事务等37个部门窗口整合为22个综合窗口,无差别受理32个部门1641个事项。易冬梅成为首批体验“一窗通办”服务的市民。
据宜都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水源介绍,与传统部门窗口相比,“一窗通办”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工作新模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审批流程服务,受理范围更大、审批用时更少、办事效率更高。
办理、更换身份证是高频事项,以往要到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办理,对于农村群众十分不便。今年1月,宜都在红花套、高坝洲、枝城镇3个乡镇推出全新的居民身份证自助发证终端和自助申请拍照终端,目前已有40多位农村群众就近完成身份证的办理。
近3年,宜都政务服务在全市24小时自助厅布局了70余台各类高频事项自助服务终端,推深做实了24小时不打烊服务,有效弥补了办事窗口工作时间外的服务盲点。据水源介绍,宜都将探索利用社会自助网点资源,扩大自助服务范围,推动实现更多高频热点事项自助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贴心、更精准、更高效的政务服务。
为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宜都向“多头审批”开刀。2021年8月,率先实施“一业一证”试点改革,首批选择饭店业、超市业、宾馆业等10个行业,将市场主体进入这些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扫描二维码,各项许可(备案)信息一目了然。
在此基础上,2022年5月,宜都再次推出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选择书店业、超市业、美容美发业等16个行业进行试点。市场主体只需提交一份行业综合许可申请表,签订一份行业综合许可承诺书,即可办理行业准营涉及的多个许可事项,从原来的“受理—审核—现场勘查—办结”几天才能领证,到现在的“承诺即入”10多分钟就能领证。
美发店业主王吉国是首个通过“承诺即入”制度拿到行业综合许可证的市场主体:“我的理发店装修完了,签一张承诺书就拿到了许可证,太方便了,10多分钟就搞定了。”
针对部分群体时间受限、办事难的问题,2021年3月7日,宜都市在宜昌县市区率先试行政务服务“周日不打烊”;2022年全年在周日办理事项1800多件,量虽不大,但办的大多是时间不便群体的急愁之事。
设立“办不成事”窗口解决群众“疑难杂症”;工程招投标“一网通投”,实现不见面开标投标,为市场主体节省大笔费用;2020年为137个、2021年为206个、2022年为405个,“一事联办”事项逐年增多,不断整合优化;下放到乡镇审批的高频事项已达280个,比2021年的152个增长了近一倍;实施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分别梳理、集合企业6个阶段90个事项、个人9个方面36个事项,实现阶段事项联办、专办、快办。
近3年来,宜都市聚焦市场主体关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以“小切口”改革推动营商环境“大变化”,13个营商环境重点部门先后推出了水电气网用能联动报装、科技创新贷款、探索缩小施工图审查范围、“多测合一”改革等56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
优良的服务环境成为宜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2022年,宜都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149个,项目数量较2021年实现翻番,吸引了一批上市公司、头部企业投资落户;新增企业7252家、市场主体1.7万户,均创历史新高,市场主体总量达到6.3万户。与此对应的是,近两年,宜都有13个改革事项入选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创建名单,试点数量为全省最多,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先进地区,市场主体获得感不断增强。


湖北日报

2月18日 01版

全文如下

我省诞生第二个万亿级都市圈

宜荆荆“金三角”携手升级
记者陈会君、李墨、罗序文、李剑军
列车飞驰,最快34分钟从荆州抵达宜昌;二广高速连接,驾车80分钟从荆州抵达荆门……在湖北中西部这块“三角区域”,2022年宜荆荆经济总量跨越万亿,达10712.26亿元,成为继武汉都市圈后,湖北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的都市圈。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荆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据近日公布的数据,2022年,宜昌经济总量达5502.69亿元,荆州经济总量达3008.61亿元,荆门经济总量达2200.96亿元。
携手跨越万亿,新能源新材料成为三地转型的共同亮色——
宜昌,楚能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高端智能制造(一期)、邦普循环废旧电池循环利用、邦普时代锂离子电池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破土动工。一条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产业链闭环加速形成,绿色化工加快向新能源新材料裂变跃升。
荆州,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家电、新型造纸等产业集群崛起,与汽车零部件、石油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老牌支柱产业一道,挺起荆州新的“工业脊梁”。仅2022年,荆州累计引进12个百亿级工业项目,最大项目投资460亿元,且一年出现3家上市企业。
荆门,新能源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向千亿迈进。亿纬锂能从2012年开始深耕荆门,累计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建设11个厂区,产值突破150亿元。以亿纬锂能为龙头,集聚了格林美、新宙邦、恩捷、科达利等一批知名企业,涉及一款锂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结构件等主要部件的头部企业基本“聚齐”,荆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串珠成链”。
铺展地图,宜昌、荆州、荆门恰好形成一个“黄金三角”,两两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宜昌常住人口401.7万人,荆州常住人口523.1万人,荆门常住人口259.6万人,“宜荆荆朋友圈”人口超过1000万,相当于一个超大城市规模。
让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沿江高铁武宜段、荆荆高铁、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当枝松高速、宜来高速、宣咸高速、呼北鄂湘界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为区域“半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交通圈”打下基础。
今年的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加快打造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2022年,“宜荆荆都市圈”全年开工合作项目85个,完成投资超过450亿元。未来三年,三地还将实施协同项目128个,完成投资550亿元。
省社科院中部发展所副研究员周戎认为,宜荆荆都市圈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是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多极支撑格局的“荆”彩之笔。过去,区域竞争多是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未来,城市抱团竞争将取代单打独斗,中小城市有望借助都市圈共享发展成果。
放眼全国,广佛肇、深莞惠、苏锡常等发达型都市圈,地理边界几近消失,产业协同发展,人口频繁流动。相比之下,宜荆荆都市圈尚在起步阶段。下一步,期待“黄金三角”宜荆荆在规划同编、产业同链、交通同网、科技同兴、环境同治、服务同享等方面取得更多新进展,加速提升能级,实现“1+1+1>3”的效果。


湖北日报

2月18日 04版

全文如下

登门促转化

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出征宜昌

记者 文俊
2月17日,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出征暨对接宜荆荆都市圈活动在宜昌举办。宜昌安琪酵母、荆州现代石油、荆门固润科技等一批宜荆荆都市圈重大项目在现场成功签约,湖北三峡实验室、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及三峡大学的五项最新科技成果进行了推介发布路演。
活动由湖北省科技厅、宜昌市政府主办,湖北技术交易所、宜昌市科技局、三峡大学承办,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协办。省科技厅在全省形成一支覆盖省、市、县三级、不少于100人的成果转化“轻骑兵”专业人才队伍,将发挥灵活机动优势,依据产业发展及地域优势动态调整作战方向,深入高校院所、企业、园区挖掘需求、征集成果、对接撮合,协同推进全省全域科技成果转化。
湖北三峡实验室现场推介重点科技成果“磷石膏纯化与利用技术”,来自湖北工业大学的“新型生物发酵鲜味物质、抗菌物质产业化技术及酵母抽提物专用菌种深度研究”成果签约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三峡大学的“大尺寸单晶硅片制备技术开发”成果签约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
“这种登门入室挖需求、促转化的方式扩大了成果转化的影响力,招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及创新成果到宜昌转化落地。”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来自武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谢晓芬说,宜昌在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这些优势产业与学校优势科研领域契合度高,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宜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张立新表示,目前宜昌正在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和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要以成果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动科技强省建设贡献更多宜昌力量。
“今天的活动也是今年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的首场。”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葛琳介绍,2022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增长超过40%,省科技厅决定在近年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旨在动员和组织全省科技系统的力量,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重点,为我省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机动灵活、精准送达的各类科技创新服务。

据悉,省科技厅今年将常态化组织200场次的各类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承接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目标任务。
















宜昌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