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认识宜昌 读懂宜昌 传播宜昌
日期:2022-09-06 浏览
9月4日,参加采风活动的作家、编辑们在秭归屈原祠合影。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9月3日,由宜昌市委宣传部、《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名家名刊看宜昌”活动在宜启动。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名著名作家、编辑深入宜昌开展采风创作活动,认识宜昌、理解宜昌、读懂宜昌、传播宜昌。借助名家名刊的宣传推介,更好展示宜昌城市形象和人文魅力,为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贡献文学力量。

挖掘文化富矿 彰显城市魅力

——访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一



作家简介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地球省》《烹调爱情》《借枪》《接头》《深谋》《暗火》《代号》《暗探》;小说集《潜伏》《刺客》《恭贺新禧》《藤花香》《美食小说家》和小说理论专著《小说技术》等。小说《潜伏》《借枪》《代号》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热播。

“宜昌有着富饶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屈原文化、峡江文化、红色文化等都是文艺创作的富矿。根植宜昌文化热土,挥锄见珍,打造文艺精品,是宜昌本土作家的自觉与责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龙一表示,守好文化“金饭碗”去抒写宜昌、展现宜昌,才能提升宜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龙一的小说《潜伏》《借枪》《代号》等,曾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热播,引起广泛关注。“这是我革命历史题材写作的一次尝试。其实宜昌作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起到了转折点的关键作用。革命志士转移、物资转运到大后方,都要经过宜昌。同时,宜昌是‘石牌保卫战’等重大战役的见证地,有足够的资源供宜昌作家、湖北作家去深挖。但是目前,我们对这段历史的重视还不够,下的功夫还不足,没有推出有足够影响力的文艺精品。”龙一说。

对于宜昌本土作家如何立足党史,写出脍炙人口的革命题材故事,他建议,首先推荐“非虚构写作”,从世界范围上来讲,“非虚构写作”的受众等超过了虚构文学,同时“非虚构写作”具备反映社会生活的锐度、广度与深度。“作家们可以首先研究史料,在字缝中发现内容、发现意义,然后进行加工创作,真实、深刻地反映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

“宜昌作为一个中华古渡口,是我们中华文明这条大船行进中绕不开的航标,任何一个时期都不缺展示宜昌城市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的素材,譬如‘三峡大移民’,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龙一说,他曾于1990年来过宜昌,30年时间,宜昌发生了巨变,这些巨变如何产生,也值得宜昌作家关注与演绎。“既然宜昌有那么多值得抒写的地方,我们的本地文艺工作者就不能‘守着金饭碗没饭吃’,而应该把深挖文化富矿,利用宜昌元素展示城市形象和人文魅力作为一种责任。”

宜昌正加快建设“六城五中心”,对此,龙一也提出了独特见解:“宜昌是个宜居的城市,好山好水好美食,同时水电资源丰富,对于高科技、环保企业落地有地域优势,可以吸引一批年轻人就业定居。持续打造区域活力中心,为宜昌建设青年之城蓄力,可以从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东西——美食入手进行宣传,赋予宜昌凉虾、萝卜饺子等特色美食以文化内涵,将美食作为一个突破口,吸引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注意到宜昌这座城市,为宜昌‘留人’做足准备。”(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健捷/文 付蓓蓓/图 通讯员 陈刚)

大城宜昌,一切皆有可能

——访《民族文学》副主编陈亚军



作家简介

文学创作一级,编审,《民族文学》副主编。主要从事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创作。出版诗集《流过忧伤》《摇曳的雨帘》;散文集《碎月》《方向:生活》;纪实文学集《只为那个诺言》《魂撼天地》(合著)《万山红韵》等。曾获全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称号。报告文学《魅力在荧屏之后》收入《自强之歌》一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亲历者的报告》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所编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我被这座城市的灵气所打动,它是如此的磅礴大气又充满生机。”国家一级作家、《民族文学》副主编陈亚军感叹道,对宜昌的了解始于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这两座举世瞩目的水利枢纽工程,从此留下了“大城宜昌”的印象。

在宜昌规划展览馆内,陈亚军观览了城市的建筑历史与未来规划。“宜昌故名峡州,这真是名副其实。”陈亚军说,宜昌扼长江三峡之咽喉,上可望巴蜀之雄奇,下可揽荆襄之雅秀,地理美学空间似有张力。而宜昌之美,可凝结在“底蕴丰厚”四个字上。

“三峡大坝是一个关于美的里程碑,阐释了壮美的内涵和力量。”陈亚军第一次来这里,她感慨道,三峡大坝在宜昌、宜昌有三峡大坝,两者是现代意义上的结合,是经济发展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融合。她提到:搞文学创作的人是要有格局的,面对气势磅礴的三峡大坝,内心是被震撼的,一种开阔的胸怀和激烈的情感油然而生。“三峡大坝可以让人开眼界、提精神,叫人从高处从远处看事物,而文学创作就要有大境界、体现大格局,自觉地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了解到宜昌正在积极推进屈原文化传承、打造屈原文化的“一标三地”。陈亚军表示,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屈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今天的宜昌与时俱进,让屈原精神具像化、纪念活动生动化,滋养子孙后代,这是功德无量的壮举,也是屈原故乡人的责任。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陈亚军说,宜昌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探视这个特征,解析这个特征,而后精心构思地表现这个特征,是优秀文学作品产出的理由之一,“宜昌作家从这里会得到很多创作灵感,会有充足的文化自信与担当。”

在参观了宜昌博物馆,采访了夷陵区许家冲村、秭归县屈原祠等地后,陈亚军表示,宜昌是巴楚文化发祥地、屈原昭君嫘祖故里、三国文化……有太多的文化符号。“我感受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今后我会更加关注来自宜昌的信息。我相信有着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宜昌发展变化的样态是难以想象的。屈原诗歌里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我充满了好奇。我也期待‘一切皆有可能’。”(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婧/文 黄翔/图 通讯员 邓俊松)

将宜昌范式复制到全国

——访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沈念



作家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灯火夜驰》《夜鸭停止呼叫》;散文集《大湖消息》《世间以深为海》《时间里的事物》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高晓声文学奖、三毛散文奖、湖南省文学艺术奖等。

“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态踏上宜昌这块神圣而美丽的土地的。”9月3日,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沈念对记者说。

“我是湖南岳阳人,岳阳与宜昌一衣带水,两地血脉相通,民俗相近,同饮一江水,共筑一个梦。”虽然是初来乍到,但沈念的眼神却流露出“故乡”的温情。他说,宜昌是他一直很向往的地方,这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屈原是中华文学、诗歌始祖,是世界文化名人,是每个文化人顶礼膜拜的偶像。”

“屈原出生在宜昌,宜昌是屈原的根脉,屈原归宿在汨罗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每年,两地人民都在这个时间自发纪念屈原,于是诞生了端午节,有了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屈原把两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地更应该携手把屈原文化发扬光大。”作为知名作家,沈念非常愿意为弘扬屈原文化做点事情。

沈念说,没想到宜昌打造屈原文化力度如此之大,视野如此之宽。这次,他来到宜昌后,发现宜昌滨江公园建起了屈原广场,屈原研究院也挂牌成立,并且正在积极推动屈原文化“一标三地”建设。宜昌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创作扶持资金,设立“三峡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创作奖”,建立文化名家工作室,成立宜昌文学艺术院……宜昌重视文化建设的做法可敬可佩。

“宜昌有屈原这个文化坐标,宜昌市委市政府又如此重视文化建设,宜昌国家级、省级的作协会员人数远高于同等城市,可谓名家荟萃。宜昌佳作频出,多次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民间文艺山花奖、摄影金像奖及文艺类国家级、省级奖项,让宜昌扬名的大作也正在路上。”提及宜昌文化建设的成就,沈念毫不吝惜赞美之词。

在前往猇亭424公园的路上,人在车上坐,车在画中游。也是在猇亭424公园,沈念找到了长江大保护宜昌范式的“密码”。

“宜昌和岳阳都是长江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化工业和港口重地,二者都肩负着保护长江母亲河的历史责任。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经验可学可鉴。尤其是宜昌在长江大保护中的壮士断腕精神令人敬佩。”沈念说,目前,宜昌正在全力以赴创建文明典范城市,作为当代作家,有责任记录好宜昌在长江大保护和文明创建中的伟大创举,用不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将长江大保护的宜昌范式推广并复制到全国。(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凌云)

用文字探索宜昌蝶变的奥秘

——访《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俞胜



作家简介

《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著有长篇小说《蓝鸟》;中短篇小说集《城里的月亮》《寻找朱三五先生》《在纽瓦克机场》;散文集《蒲公英的种子》等。作品入选《新实力华语作家作品十年选》《散文排行榜(2014)》《2016年散文精选》等多家文学选本。曾获安徽省首届鲁彦周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等。

“一下动车,我就被宜昌现代化的气息包围了。现代化的高楼鳞次栉比,城市公交BRT快捷高效,市民斑马线前自觉排队,滨江公园宛如一条玉带,将城市装扮的分外美丽。”9月3日,《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俞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由感叹道,尽管他在北京生活多年,但来到宜昌后,依然被宜昌强劲的城市活力所感染。

“我首次来宜昌是在1992年的暑假,30年弹指一挥间,再次踏上宜昌这片土地,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热情好客的宜昌人民。”俞胜感慨。

他回忆说:“30年前,跟随一位亲戚的大货车来到陌生的宜昌,路上颠簸了三天三夜,是热情的宜昌人民打消了旅途的疲倦,让人忘记了‘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30年后,再次来到宜昌,宜昌人民的热情更浓、文明素养更高、情谊更切。”

“通过这两天的所见所闻,我感受到宜昌不到三年就破除了‘化工围江’的困局,绿色产业接踵而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幸福指数日益提升,到底是什么力量在后面支撑?”俞胜说,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文化,一定是宜昌厚重的文化底蕴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俞胜说,宜昌有所有文化人敬仰的屈原,屈原精神的内核是爱国主义;宜昌有昭君,昭君文化的精华是民族和睦;宜昌有嫘祖,从嫘祖文化中能看到桑梓情怀;宜昌大撤退、石牌保卫战,把宜昌人的牺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宜昌从三国文化中提炼的“忠义”,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再看今朝,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大国工匠精神随处可见。尤其是为三峡工程建设的百万移民,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值得大书特写。

在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当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护母亲河长江,兴发集团率先拆除沿江价值达12亿元的设备时,俞胜听得格外认真。

他说,为保护母亲河,宜昌壮士断腕的精神就是一种家国情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最好注脚。

“作为一名作家,我们不仅要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找到自信,获得灵感,更要参与到长江大保护的伟大实践中,去寻找鲜活的素材,写出不愧于时代的精品佳作。”

他说,两天时间太短,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抓紧了解宜昌文脉,感悟宜昌文化,探索宜昌蝶变的奥秘。回去后,将把宜昌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生动实践和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的壮丽诗篇,通过《中国作家》《人民文学》等刊物带到全国,撒播到世界。


















宜昌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