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建设“六城五中心”,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全力增强科创能力。
市科技局局长危爱民表示,2022年,全市科技系统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系统推进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站在新的起点,吹响奋进号角。2022年,宜昌市科技工作这样干。
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加强建设方案与业务工作的衔接,做好任务分解和组织实施,切实推动区域创新中心布局从框架向体系推进。加快组建“宜荆荆恩”城市群创新联盟,细化落实“六共”要求,规划建设“宜荆荆恩”科创走廊,组织相关企业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召开专题报告会、举办协同创新对接活动。规划建设“环三峡大学创新圈”,探索科技创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向县市区延伸覆盖,支持枝江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支持宜都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秭归、西陵创建省级高新区。围绕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县域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窗口”。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湖北三峡实验室深度融入全省、全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网络,探索建立更加灵活、包容的建设运行机制。支持实验室凝练研究方向,聚焦磷石膏综合治理,围绕磷矿“提质降杂”绿色分选、磷酸制备过程杂质分离和磷石膏净化、无害化处置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磷石膏源头减量、过程净化,力争年内在磷石膏综合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建强科技研发平台,加快提升生物技术、仿制药、精细化工公共平台服务能力。支持宜昌人福、安琪、兴发等龙头企业创建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争取相关重点专项资金,支持微特电子、中南鹏力、宜美特等优质企业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力争2022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以上,探索推进研发经费递增投入奖励,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7%左右。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 1200家,提高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占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增加值占比提高一个百分点。实施“新物种”企业培育。不断提升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创新绩效,支持夷陵科技园、海洋信息技术、优加众创空间创建国家级创新创业及孵化平台,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省级“双创”平台及产业基地5家以上,新增在孵企业200家以上,在孵企业总数达到1800家以上。
持续优化创新环境。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契机,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速行动”,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中试研究基地,常态化开展供需成果对接、产学研合作交流,高标准打造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三峡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项目。力争全年新增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1至2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00亿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积极推动银企对接,按照“三个三”目标,深化“财政科技创新贷”模式,力争新增支持入库企业30家,实施“财政科技创新贷”贷款30笔以上,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3个亿。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各类创新平台引才育才功能,积极组织各类挑战赛、科普赛,培育一批省级、市级“双创”战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