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走进夷陵区小溪塔农村福利院,周边橘树连绵,院内绿树成荫。
入住6年的高厚贵老人,是福利院所在地——仓屋榜村村民。“住这离家近,吃饭、看病、锻炼、娱乐都有。”高厚贵说,遇有急事,按呼叫铃,工作人员随叫随到。
高厚贵所说“看病”,其实是“医养结合”,这也是小溪塔农村福利院的主要特色之一。
“2019年,我们引进小溪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小病院内解决,大病便捷转诊。”院长陈能刚介绍,福利院占地11028.53平方米,有205个床位,是湖北唯一一家国家三星级农村养老机构。
在门诊室,23岁的大学生村医刘祖杰正在为老人看病。刘祖杰是仓屋榜村人,和另外三名医生在福利院轮流坐诊。
护理部20位护工也是两班倒,每隔一小时查房。“呼叫铃24小时能响上百次。”护理部主管周玉琴在这里工作3年,“一个班12小时,要走2万多步。”
今年4月,周玉琴查房时发现一位老人倒在厕所,“吐得到处是,倒下时又磕着头,流了一地血,我赶紧喊来医生,同时联系了120和家属。”
那天的值班医生是刘祖杰。他为老人量血压、包扎伤口,清理嘴里和鼻腔的呕吐物。救护车赶来后,他与周玉琴护送老人到医院,办理住院手续。
医院诊断老人为突发心梗,称赞福利院发现及时、处理得当。
这次“抢救”赢得了全院点赞。高厚贵老人专门制作剪纸艺术字“医路有你祝所有医护们快乐”和“向护理部工作人员致敬”。
家门口的福利院,不仅带给了农村老人全新的养老体验,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妇女就业问题。护理、厨房及保洁人员绝大多数为当地妇女,她们上班的同时,也把福利院“宣传”给了亲朋好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主体从失能老人,扩展到追求生活质量的全体老人。”陈能刚觉得,农村福利院要发展,核心在于顺应时代、顺应需求。
2018年,小溪塔农村福利院仅有49名五保老人。如今集中供养114人、社会代养56人,不少老人主动入住。
转变源于福利院的改革创新——“公建民营、服务外包”管理运营模式,将福利院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集中供养老人。通过公开招标,以“服务外包”方式交给专业公司,福利院进行监管;另一部分为社会自费老人。通过公开竞价招租,将福利院闲置床位以“公建民营”方式租凭给专业公司,用于社会养老服务。
目前,夷陵区共有公办养老机构13所,其中农村福利院12所,覆盖全部乡镇(街道);城市社会福利院1所。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农村养老服务有特色,夷陵也在探索城市养老新方式。
每周一次电影、每天领学“八段锦”,食堂、心理服务中心、日间照料区、康复理疗区、舞蹈室冬暖夏凉,休息床、电动按摩椅、生活热水一应俱全,在夷陵区东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易阿姨切实感受到家门口养老的便利。
“最好的就是幸福食堂,每天午餐和晚餐三菜一汤,只要十块钱,就在我家楼下。”易阿姨说。
在夷陵区,像这样统一加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牌子的场地已有18个。在群众家门口“一揽子”解决老年人就餐、日托、文体活动、党群服务等民生需求。
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如何建?
改造是第一选择。“这里是闲置的老居委会,区民政局争取项目资金对这里进行了改造,今年3月正式开放。”东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崔玉萍说,目前平均每天都有60多位老年居民来参加文体活动。
有了场地,服务更要跟上。东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进第三方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高龄、失能老人建立居家服务档案,定期提供助洁、助医、助餐、助急、精神慰藉、代购代办等上门服务。
“看,这是社会福利院完成改造后的样子!”夷陵区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李正胜摊开设计图说。
夷陵区社会福利院是集区光荣院、区儿童福利院、区老年公寓四院合一的区级社会福利机构,2009年投入使用。
2018年,该福利院获评湖北省“四星级养老机构”称号。同年申报为亚行贷款宜昌市养老综合服务示范项目,计划投资4722万元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改造后养老床位将达到48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42%。
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计划到2025年,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城乡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以区社会福利院为核心、以12个乡镇(街道)农村福利院为依托、以100个村(社区)为驿站的现代康养服务网络,搭建城乡养老“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