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五月,落日余晖刚被深山掩去,长阳榔坪镇社坪村龙潭河集中安置点便逐渐热闹起来,跳广场舞的、打羽毛球的、散步遛弯的,大家像往常一样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乐享“迁”之不易的新生活。
类似这样的集中安置点,宜昌“十三五”期间共建设644个,比既定目标提早一年,圆了1.8万多贫困户、4.74万余贫困群众的安居梦。然而,住有所居,仅是搬得出这第一步,是否稳得住、能致富?记者为此来到长阳、五峰、兴山等地,探访宜昌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后如何“奔富路”。
从“忧居”到“优居” ——
谭一兵圆了29年安居梦
距离榔坪集镇仅300米的龙潭河集中安置点红墙黛瓦,在暖阳下格外耀眼。
“感谢党和政府,我们29年来第一次有自己的房子,有稳定的工作了。”在集中安置点2人户的第九栋小洋楼里,年近六旬的易迁户谭一兵把妻子覃丽琴推到门口晒太阳,嵌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上世纪80年代末,靠拾荒为生的谭一兵与瘫痪的覃丽琴结婚,当了上门女婿。因为太穷,寄住在妻弟家中长达29年。他回忆说,“那时候,每天饥一顿饱一顿,吃顿饱饭都没有保障,哪敢想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妻弟家也不富裕,土坯房年久失修,墙上裂了一道道口子,每当下雨起风,“睡个安稳觉都难”。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谭一兵被纳入易迁对象。起初,听说政府要给他建新房,他半信半疑。直到2018年春节前,他领到钥匙,搬进50平方米的2层小洋楼,这才跟邻居们打趣说“做梦都要笑醒”。
不仅是曾经遥不可及的安居梦实现了,村委会考虑到谭一兵的情况,特意提供公益性岗位,让他负责榔坪集镇部分区域的清洁工作,这样收入也有了稳定来源。
如今,谭一兵清扫路面,妻子坐在轮椅上遥望的场景,已成为一道暖心风景线。
目前,安置点搬进来87户,共283人。社坪村党支部副书记覃建勇说,这里水、电、路、网络信号及广播电视全覆盖,配套建有排污设施及垃圾转运处理,还给每户人家配了一方菜畦,在让大家享受交通、教育、医疗便利的同时,可以保障大部分家庭就业创业,逐步致富。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从“苦业”到“乐业”——
文振芳上楼做市民下楼当工人
“哒哒哒……”3月24日下午,在五峰采花乡裕安新区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内,36岁的易迁户文振芳手脚麻利地缝制着婴幼儿口水巾。
时光回溯到5年前,文振芳一家尚在温饱线上徘徊。那时,他们住在山旮旯里,下趟山要个把小时。即便这样,家中老辈仍坚持着故土难离的思想,不想把“祖祖辈辈家业,在自己手里给丢了”。
无奈之下,文振芳夫妇只能在集镇租房子,一边朝不保夕地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照顾正在读书的大儿子和年幼的小女儿。“遇到运气不好,日子就会很难过,急用钱的时候只能东凑西挪,到处借。”
恰在此时,易迁相关政策落实到村里,两口子动了心。2018年腊月,在做通老人思想工作后,文振芳一家6口搬进采花乡集镇。125平方米的新房,四室一厅一厨一卫,一家人开心不已:“这么多年,总算能过个敞亮年、开心年!”
由于易迁户多是妇女、老人,当地政府采取多层建筑安置模式,还特别引进制衣厂,设立扶贫车间,开设缝纫工、烫工等多种岗位。
去年5月,文振芳报名进入扶贫车间上班,依靠勤奋和好学,成为编织好手,不仅使得家里多了一份稳定收入,还能兼顾照看小女儿。她感慨说:“下楼就上班,出门就是医院、学校,生活非常方便,跟以前比强太多了,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安置点共有5栋6层楼房,安置91户347人,规模属五峰最大。2019年,安置点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采花乡党委委员、副乡长胡方昆介绍,县乡还在长茂司村、楠木桥村以及采花台村建设中药材、果林示范基地,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种植管理,继续拓宽增收渠道。
从愁吃穿到爱好多——
宋发元没文化却成“书法家”
“我爱中国共产党”“我爱你我的家”……4月3日下午,在兴山县高桥乡社会康养中心,67岁老人宋发元一笔一划书写着心中所想。
老人的新家是2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电视、衣柜、卫生间、小阳台等样样齐全。迎门的白墙上,张贴着一幅巨大的领袖画像,旁边搭配着五角星、党徽等一张张饱含着真情的个人书画作品,相映成趣,熠熠生辉。
宋发元本是高桥乡龚家桥村的五保贫困户,独自一人生活。因为大山深处出行不便,他仅靠做点竹篾活、给人理发维持温饱。遇到头疼脑热,下不来床,热水都喝不到一口。2018年4月,他搬进集中安置小区、福利院、卫生院“三合一”的康养中心,从此生活有照料、生病有医护,吃穿再也不犯愁。
虽未读书,也不识字,但宋发元搬进新家后,不仅经常下楼散散步、跳跳舞、下下棋,还萌发了写字画画的新爱好。每天,他跟着电视新闻里学,一笔一划地练,书写着对党和政府的感谢,对新生活的满足。他一边展示书法技艺,一边说道:“现在吃得好,穿得好。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在兴山,像宋发元这样的分散独居老人,不在少数。为此,当地创新推行“医养、院养、康养”模式,结合福利院、卫生院、康复院等功能,建设集中供养安置小区,已解决1065名五保老人,特别是76名失能残障人员的照料、就医难题。如此一来,老人们不用再为基本生活操心,精神生活也渐渐富足。